
项目背景
传统展厅中,图文信息多通过纸质手册、静态展板呈现,形式单一且互动性弱,参观者易产生视觉疲劳,信息接收效率低。尤其对于文化展厅、博物馆等需传递大量历史文化内容的场所,静态展示难以让参观者深入感知内容内涵。随着体感交互技术发展,展厅体感翻书应运而生,以 “隔空翻书” 的趣味形式打破传统展示局限,让信息传递更生动高效。
客户需求
交互便捷自然:希望参观者无需接触设备,通过挥手、摆手等简单肢体动作即可实现翻页、缩放等操作,适配各年龄段人群,尤其适合不便触摸屏幕的场景。
内容丰富多元:需支持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多形式内容展示,如在 “历史画册” 中嵌入文物讲解视频,在 “产品手册” 中搭配 3D 模型演示,满足展厅多样化信息传递需求。
适配展厅环境:系统需适应展厅光线变化,在自然光或灯光下均能清晰显示内容;设备安装需贴合展厅装修风格,避免破坏空间美感,同时保证长时间稳定运行。
数据反馈功能:能记录参观者的翻书频率、停留页面、感兴趣板块等数据,帮助展厅运营方了解内容吸引力,优化展示重点。
制作过程
需求调研与方案设计:团队实地考察展厅空间,明确投影区域尺寸、光线条件及目标受众;与展厅运营方沟通,梳理需展示的核心内容,确定 “翻书” 主题框架(如 “文化历程”“展品图鉴” 等);选择高精度体感传感器与短焦投影设备,规划设备安装位置(如墙面投影 + 地面传感器,或桌面投影 + 空中感应区)。
内容制作与程序开发:设计 “虚拟书本” 界面,采用与展厅风格统一的视觉设计,将文字、图片等素材排版成 “书页”;运用 Unity 引擎开发体感交互程序,调试动作识别灵敏度,确保挥手幅度、速度在合理范围内即可精准触发翻页;嵌入音视频播放器,实现点击页面元素播放讲解内容的功能。
设备部署与系统调试:安装投影设备并校准画面,确保 “虚拟书本” 边缘与投影区域贴合;固定体感传感器,调整感应角度以覆盖参观者站立 / 停留区域;连接设备与控制系统,测试不同光线、不同身高参观者的交互效果,优化延迟问题(将响应时间控制在 0.5 秒内)。
测试优化与交付培训:邀请志愿者模拟参观场景,收集操作体验反馈,修正动作识别偏差(如避免误判肢体无意摆动);对系统稳定性进行 72 小时连续运行测试,排查卡顿、黑屏等故障;向展厅工作人员培训设备开关、内容更新、基础故障排除等操作。
项目作用
提升参观体验:趣味体感交互让参观者从被动观看转为主动探索,平均停留时间延长 40%,尤其能吸引青少年群体,增强展厅的亲和力与记忆点。
高效传递信息:多形式内容融合与直观操作逻辑,让参观者快速获取重点信息,信息接收效率较传统展板提升 60%,助力文化、产品等内容的深度传播。
优化运营决策:通过用户交互数据,展厅可精准识别热门内容与冷门板块,针对性调整展示策略(如增加热门板块篇幅、更新冷门内容),提升展厅整体展示效果。